农历
浏览次数:
瓯海区科技局将党建引领“科技副总”高质量服务作为“书记领办项目”,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,通过建机制、拓渠道、强保障,推动“科技副总”成为企业“研发引擎”,助力校企协同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。截至2025年8月底,累计选派90名“科技副总”到82家企业任职服务,其中省级(C类)及以上人才6名、入选“省级科技副总”7名;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14项,促成科技成果转化23项,7个市重大“科技副总专项”顺利通过中期考核,获财政资助286万元,带动企业研发投入超1200万元,切实以党建“红”激活企业创新“蓝”。
一、聚力“精准匹配”的纽带定位,以党建构建才企供需对接体系
坚持把“精准”作为“科技副总”服务的核心前提,以党员带头破题、党群共建拓源,搭建“需求-储备-匹配”全链条对接机制。一是党员带头摸需求,建强企业“需求库”。组织党员骨干牵头开展企业柔性引才需求“大走访、大起底”行动,线上依托“科技副总数字服务平台”“科企通”系统,线下联合“镇街企业服务中心”“科技轻骑队”深入鞋服、电气等企业一线,通过“线上问卷+线下座谈+实地勘察”多维度调研,摸清企业在研发建设、技术攻关、人才培育等方面的真实需求,建立重点企业“需求评估体系”,累计征集企业“科技副总”需求90余条,为精准选派奠定基础;二是党群共建拓渠道,扩容专家“人才池”。依托环大罗山科创走廊党群共建平台及“1+9+X”校地合作体系,一方面常态化面向温州大学、华中科大温州研究院等在温高校、科研院所选聘“科技副总”;另一方面主动对接市外高校资源,邀请浙江大学、上海大学等重点合作院校组建14支“科技副总”服务团,将选聘触角延伸至域外优质智力资源,形成囊括102名覆盖数字经济、生命健康、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专家“人才池”;三是双向协同促匹配,搭建对接“连心桥”。坚持“企业自主、专家自愿、党建搭台”原则,牵头组织“科技副总+科技金融”赋能产业交流会、“创新服务生态伙伴工作交流会”等活动,推动“一对多”“多对一”灵活匹配模式;建立“线上洽谈-实地考察-试用评估-正式派驻”闭环流程,把最合适的“科技副总”派到最需要的企业,确保人才服务与企业需求同频共振。
二、聚焦“成果转化”的攻坚目标,以党建激活校企协同创新动能
以“红色纽带”串联高校科研资源与企业生产需求,引导“科技副总”带技术、带成果向产业一线集聚,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。一是党员带头攻难题,破解企业“技术卡脖子”。鼓励党员“科技副总”争当技术攻关“先锋岗”,牵头联合企业技术团队开展核心技术攻关。例如,温州大学张楠教授(党员)担任瓯越启明智慧城市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“科技副总”期间,不仅培育出15人的AI识别检测技术团队,还主导开发“智慧体育”项目,帮助企业新增产值近千万元,形成2项发明专利,切实解决企业技术升级难题;二是党建联动促转化,推动成果“落地生金”。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党建合作机制,推动“科技副总”成为成果转化“中间人”,将高校实验室技术转化为企业生产线产品。如华中科大温州研究院苏天德副院长(党员)任职浙江三益鞋业有限公司“科技副总”后,带领院企团队搭建智能制造精益产线,成功孵化“三益”功能鞋品牌,实现新产品销售额突破3000万元,同比增长37%,推动传统鞋企向“科技+时尚”转型;三是专项攻坚强赋能,提升产业“创新能级”。牵头对接市级专项资源,推动7个市重大“科技副总专项”落地瓯海,数量逾全市其他县市区总和;通过党员干部“一对一”跟踪服务,协助企业申报研发补贴、专利保护等政策,带动企业研发投入超1200万元,助力企业完善研发体系,提升自主创新能力。
三、坚持“长效服务”的保障理念,以党建夯实人才服务支撑体系
围绕“引得进、用得好、留得住”目标,构建全要素保障机制,为“科技副总”服务企业解除后顾之忧。一是健全管理机制,确保服务“规范化”。依托党员联系人制度,明确支部党员对接服务“科技副总”,跟踪“科技副总”与企业合作进展,及时协调解决服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,确保服务不脱节、效能不打折;同时结合前期建立的考核评估、试用退出闭环机制,动态掌握“科技副总”服务成效,保障服务规范有序;二是优化政策激励,提升参与“积极性”。积极推动政策创新,为“科技副总”提供多维度激励。例如:将“科技副总”纳入区级人才计划评定范围,优先推荐优秀者参选市级以上重大人才工程;协调高校科研院所优化职称评审政策,对服务企业成效突出的“科技副总”,适当放宽教学、论文等评审条件等。三是强化生活保障,增强人才“归属感”。聚焦“科技副总”生活需求,提供子女就学、住房保障等“暖心服务”,解决人才后顾之忧;同时,总结梳理党员“科技副总”服务企业的典型案例,通过政府官网、新媒体平台等渠道宣传推广,提高企业对“科技副总”的知晓率和认可度,营造“尊重人才、服务企业”的良好氛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