党建动态 |
市直党建 |
农历
浏览次数:
市残联坚持把“学史力行”作为党史学习教育落脚点,总结经验、推动工作,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动能,广泛调研残疾人需求,及时解决残疾人急难愁盼问题,助力“最不方便的人”获得“最方便的生活”。
一、聚焦数字化助残,便民服务更贴心。推动残疾人证信息化改革,积极对接中国残联、省残联政务系统,探索机制创新,推动残疾人证新办、换领等6个事项实现“跨省通办”;建立以残疾人办证为起点的全周期“一件事”服务机制,打造“1+X”助残服务机制“升级版”,形成助残服务线上闭环。推动助残业务智能化办理,我市“残疾人证与社保卡功能互通应用”入选全省残联数字化改革“揭榜挂帅”首批中榜应用名单,智能服务全市17.2万持证残疾人,为残疾人提供身份核验、业务办理等便利服务。通过数据共享、智能匹配等方式,实现残疾人养老、医保“无感化”办理。自8月上线以来,已通过平台发放16项助残补贴3429万元。
二、提升基础性建设,托养康复高质量。提升建设“残疾人之家”,实现“家门口”托养全覆盖。发挥基层党组织堡垒作用,推动“残疾人之家”与当地党政机关、街道党组织结对共建,共结对党支部144个,党员志愿服务2178人次,推动“红色细胞”涌动在一线;推进“残疾人之家”管理服务体系化,强化生活照料、融合教育、辅助性就业等服务。塑造特殊儿童教育康复品牌,康复中心高质量开展残疾儿童抢救性教育、康复服务,并结合在训儿童的病理特征和综合发展情况,开展6期针对性的家长培训,举办康复知识讲座教育服务200个家庭,通过特殊教育、康复及家校联合共同努力,90%以上特殊儿童(自闭症等)顺利衔接普通学校教育。
三、改善无障碍环境,残障生活有温度。打造无障碍改造模板,与市农商行携手打造全省首个金融机构全方位无障碍环境体验样板,推出金融机构信息无障碍服务,为广大残疾人能够独立自主地办理各种业务提供基本保障;针对残疾人家居生活不便,综合考虑残疾程度、辅助器具适配等因素,为812户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环境改造,因户制宜,设计方案,实现“有爱无碍”。满足残疾人精神文化需要,成立无障碍观影志愿队12支,针对不同残疾类型,邀请手语翻译、画面解说员,帮助视障、听障人士感知浓缩于光影背后的美,组织58场特殊观影,5381名残疾人走进电影院,“观看”《我和我的祖国》等主流红色影片,引导残疾人感党恩、听党话、跟党走,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。